首页 写景作文
导航

天柱山余秋雨

2020-12

第一篇天柱山余秋雨
《守望者的哀愁》

守望,一种有着孤独色彩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上。守望有一种姿态,一种倔强的姿态;守望有一个景象,一个简单的景象:可以是一根鱼竿立在濮水边,可以是一袭白衣飘在汨水里,也可以是一根笔杆行走在莫高窟。

庄子,是一个守望者,他守护着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他,一身素衣,悠闲地在濮水边钓鱼。对面是楚王派来的两个使者,焦急地站立着,等待着他的答复。他说他宁愿做一只在泥沼中爬行的乌龟,也不做养在金丝笼里的鸟。他也曾守望过,等待这样的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而如今,他心冷了,虽然他仍守望,但守望的是在文学和哲学里超凡脱俗的精神。而这种守望,造就了一个幻化无方的天人,他是一个守望者,在精神、文学上达到很高的境界,但这样的他,仍有着淡淡的哀愁。

屈原,一袭白袍,立于汨水边。口赋《离骚》,痴痴地守望,守望大地的安宁和谐,守望国家的繁荣富强。他,有着炽热的爱国热情,“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他是不愿离开的,可那守望者的失望与哀愁,使他不堪忍受,以致后来悲剧的发生。

余秋雨,以一笔杆行走于莫高窟。而这杆笔凿出的不是字,是千万中国人的血与泪。他平静而坚定地凝视远方,迎着沙尘,目光炯炯,内心切切。他守望着,盼望着,希望那装满经文的车子可以回来,在沙漠上留下深深的印痕。他好恨,恨当时将经文随意卖掉的道士、清朝政府。他好怨,堂堂中国人却要在英国博物馆参观中国古老的经文——那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他好盼,守望传统文明文化的创新崛起。他是一个守望者,載着浓浓的哀愁与希望,守望着。

守望,孤独而坚定,承载着守望者的深情、哀愁与希望。他们抑或守护永恒的价值,瞭望精神的走向;抑或是简单的守望家园。不管如何,守望者如炬的目光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的坚定,他们将永远守望着,而我们,也应守望我们珍惜而向往的东西,永不言弃!

第二篇天柱山余秋雨
《天柱山旅游推介词》

附1:

天柱山旅游推介词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天柱山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其古朴天然的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而著称于世。为了便于大家加深对天柱山的印象,下面我想用一组数字来对天柱山做个简要的概述,即1234567,也就是一个皖字、两个故事、三位皇帝、四大特色、五个山名、六顶桂冠、七位名人。接下来就一一分解介绍给大家。

“1”:一个“皖”字。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就来源于此。所以,天柱山是安徽省的源头山。

“2”:两个故事。天柱山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成为中国经典爱情故事而名扬天下的话,那么,诞生在天柱山的《孔雀东南飞》和三国佳丽大、小乔爱情故事则是千古传唱。“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记叙着天柱山下一对有情人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诗中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为了爱以死抗争,演绎了中国最早的生死之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天柱山下的孔雀坟(焦、刘合葬墓)至今仍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千古遗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段故事说的是三国时,乔老爷家有两个女儿大乔、小乔,长得天姿国色,东吴名将孙策和周瑜攻下皖城后,大乔配孙策,小乔配周郎,双双喜得美人归,留下了一段“英雄配美人”的风流佳话。当年,大、小乔每天对井梳妆,天长日久洒落的胭脂粉染红了井水,后人称此井为胭脂井。一冢坟茔,一眼古井,吸引了多少有情人前来凭吊。

“3”:三个皇帝。说的是历史上有三位皇帝与天柱山密切相关。一是汉武帝。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从此,天柱山被皇帝封为“南岳”。但到了隋朝,也就是与天柱山有关的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为了向南扩充疆土,下诏废除天柱山的“南岳”尊号,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从此以后天柱山就以“古南岳”而著称。第三位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信奉道教,有一天他梦见一位神仙对他说,风光秀丽的天柱山脚下有一股山泉被埋在巨石之下,如能凿开,日后天柱山道教必将兴盛。于是,他派专人千里迢迢来到天柱山,终于挖出此泉,消息迅速传到皇宫,唐明皇大喜,随口说道:“此泉应我梦也。”所以,此泉便命名为“应梦井”,至今仍有遗迹。

“4”:四大特点。天柱山102.72平方公里的主景区内,自然风光集雄、奇、灵、秀于一体,古朴自然,美不胜收。

“雄”——天柱山雄伟、挺拔那可是名不虚传呵!海拔千米以上的雄峰有45座,其中以海拔1489.8米的主峰天柱峰最为壮观。它浑身石骨、顶天立地,如一柱擎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题诗称赞:“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天柱山数不胜数的奇松、奇石、奇洞、奇景和奇观。奇松有天柱松、父子松、探海松、虬龙松等;奇石有皖公神像、飞来石、鹦鹉石、象鼻石、蜒蚰石等;奇洞最著名的是号称“华夏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说它神秘一点也不夸张,一钻进洞里,你会发现里面洞中套洞,洞洞相连,忽上忽下,忽明忽暗,仿佛走进一座巨大的石头迷宫,妙不可言。奇景指的是佛光、云海和“六月雪”。且说这“六月雪”吧,它是天柱山独有的自然景观,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您也会发现在青山岱峰之间一两座山顶上白皑皑的一片,仿佛盖上了一堆堆白雪。奇观当推“九井西风”,说的是九井河景区的一种奇特的气候现象,不管外面刮的是什么风,到这里都变成了一个风向,那就是西风,在酷暑炎夏,你也能感受到西风吹拂的一片清凉世界。

“灵”——一是说天柱山自古便是佛家和道家明争暗夺的风水宝地,到处飘逸着仙风道骨、佛光禅影。天柱山上曾经一度寺观遍布,晨钟暮鼓,香云缭绕,处处充满着无限的灵气。二是说天柱山山高水长,流泉飞瀑,随处可见,高山平湖,云蒸雾绕,更平添了一股超凡脱俗般的灵气。

“秀”——唐代大诗人李白赞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天柱山森林植被非常的好,松涛竹海,鸟语花香,无比秀美。

“5”:五个山名。一座山居然有五个山名,恐怕绝无仅有。一是“皖山”,天柱山是皖国封地,因周大夫治皖有方,德政为民,后人为纪念他,将境内之山称为“皖公山”,简称“皖山”。二是“潜山”,因天柱山潜藏在群山之中,而且山峰都是尖尖的,按字义,古“簪”字就是尖的意思,因此,天柱山又叫“潜山”,天柱山所在地的县名就叫潜山县。三是“霍山”,晋朝郭璞注解:“小山绕大山为霍”。因天柱主峰被群峰众山所拱卫,故称天柱山为霍山。四是“万岁山”,说的是汉武帝封天柱山为南岳时,臣民高呼万岁,称山为“万岁山”,直到今天当地山民仍有叫“万岁山”的习惯。五是“天柱山”,指天柱山主峰好像一根大石柱子,顶天立地,势如天柱,因此而得名。

“6”:六顶桂冠。天柱山有六个“国”字头的称号,即: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明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代表着新石器晚期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存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300余幅石刻,其中李翱、李德修、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名人题刻尤为珍贵)、国务院批准的汉族重点开放寺庙——三祖寺(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璨驻锡地,禅宗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法)。

“7”:七位名人。天柱山地灵人杰,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天柱山一带著名的七位名人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天柱山南麓,怀宁县人);“两弹元勋”邓稼先(天柱山南麓,怀宁县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天柱山西南毗邻,太湖县人);有“京剧鼻祖”、“徽班领袖”、“伶圣”、“剧神”之称的程长庚;现代章回小说大家、著名新闻报人张恨水(创作有100多部通俗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等

作品,洋洋洒洒3000万言。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当代“杂技皇后”、现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夏菊花;正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当然,天柱山的旅游资源远远不止这些,如要往下数,还有八大景区、九井奇观、潜阳十景等等。说心里话,天柱山美仑美奂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悠久的人文历史是我无法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她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要想真正了解她,还是请您自己去亲身体会吧!

朋友们,天柱山不仅拥有一流的自然资源和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而且她作为安徽省的源头山,千百年来形成了质朴独特的民风民俗,更是耐人寻味。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天柱山隶属安庆,因而在天柱山您随处都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在山脚下白马潭漂流,您不仅能在漂流过程中领略到两岸的田园风光,还能看到当地山民传统的生活习惯,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民情。比如耕牛犁田,山歌对唱,手推石磨,水碓舂米等等,游罢再品尝一下地道可口的农家饭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这,您是否有点心动了呢?到天柱山旅游,交通非常方便。沪渝高速公路、105、318国道经过潜山县城,经天柱山站的合九线(合肥至九江)与大京九(北京至九龙)并轨,从合肥、蚌埠、九江、南昌、广州、深圳、福州等地均可乘车直达天柱山,天柱山离安庆天柱山机场和港口仅50多公里高速路程。天柱山周边的省会城市合肥、南京、武汉、南昌经沪渝高速直达天柱山仅2—4小时。如此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一定会为您的到来提供方便的选择。

到了天柱山,您大可不必为接待而担忧。想当年,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游览天柱山后曾写下了《寂寞天柱山》一文,那是因为当时的天柱山尚未开发而“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今天的天柱山已不再寂寞。天柱山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具备了国家AAAAA级旅游区所应有的基本功能。境内现拥有宾馆108家,其中按5星级标准兴建的宾馆1家,4星级宾馆1家,3星级宾馆4家,标准床位8000余张,旅行社28家,持证导游500余名,另外还有2条索道可助登山。热情好客的天柱山人为八方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请带着您的家人,带着您的朋友,带着您的客人,一起来吧,天柱山欢迎您!

附2:

潜山县内其它旅游资源简介

薛家岗遗址简介

在天柱山麓,潜水之滨,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遗址。遗址距离潜山县城仅7公里,位于王河镇永岗、利华两自然村的交界处,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最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1979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对薛家岗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为探寻薛家岗文化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间又发现多处薛家岗文化同类型遗址。因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

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质料坚硬的石质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必然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时的“薛家岗人”除维持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余,他们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现了贫富分化。石质生产工具和玉饰切割工艺达到成熟阶段,陶器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小件玉器钻孔精细,这就需要有熟练的手工业劳动者才能完成。因此,研究者认为这时的“薛家岗人”有一部分已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分工,商品交换和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可能开始出现。所以,“薛家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这时已逐步为私有制所取代。三是“薛家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水平,如陶器造型优美,纹饰图案形式多样;石器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围绘有规整的花果形图案,这是目前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另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制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为头饰、颈饰和肢饰等,说明这时期“薛家岗人”佩带玉饰风气盛行。

薛家岗文化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晚期又综合了长江下游地区各文化因素,通过交流、发展,终成为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作为薛家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岗遗址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及文物部门,认真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潜山县旅游局、文物部门正在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辟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薛家岗遗址已规划为遗址公园,恢复模拟一部分原始社会的人类生存、生活实景,以向世人展现“薛家岗人”的原貌。此项目已进入安徽省“861计划”,目

前正在分步实施。潜山县博物馆也在历史文物精品展厅,利用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直观形象的展示了薛家岗文化面貌。

张恨水故居——黄土书屋

寻访黄土书屋,感受一代文豪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领略哺育名人成长的山水灵气和民情风俗。

黄土书屋是现代通俗文学大师、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距离县城15公里,现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土书屋是张恨水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和写作的地方。这里周围环境幽美秀丽,天柱群峰,云雾缭绕;田园阡陌,纵横交错;溪流环绕,松竹掩映。

张家原有一幢四水归堂式八间瓦屋,现仅剩下四间了。门前一口半亩方塘,岸柳碧绿,池水清幽。小院内的围墙仍属原貌,全是用鹅卵石砌成,墙上缠满“爬墙虎”,青青的藤蔓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年张先生亲手种下的牡丹、芍药、核桃、枣、柚和那株老桂树已不复存在,独有几棵棕榈依然苍劲挺拔。由于历史变迁,来访者只能靠想象去领略当年这农家小院之芳香与幽静,回味张先生高雅的情趣了。

祖辈未给张恨水留下什么遗产,唯一值得炫耀的是简陋的藏书楼上三五箱书。在他12岁至23岁这段青春年华里,父亡母孀,弟妹众多,家境贫寒。他牢记父辈“穷莫丢书”的古训,刻苦攻读。妈妈怕他累坏身子,不让他夜读,他便悄悄放下蚊帐,躲在帐内就着一盏豆油灯默诵。有好几次不小心碰倒油灯,弄得床上沾满油渍,他怕被妈妈发现这一秘密,于是偷偷地洗床单,妈妈曾怀疑这大小伙子“尿床”呢!

张恨水以“书呆子”闻名乡里。他在这座老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旧新娘》、《桃花劫》、《青衫泪》等稚嫩作品,虽未能发表,却使他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晚年回忆道:“由于我在这里自修自学,奠定了我毕生的职业”,“种下了终身潦倒的根苗”。

张恨水成人后,母亲给他包办了一个媳妇,是源潭铺徐家楼的徐文淑,张先生感到十分失望。洞房之夜不见他的踪影,家人急得团团转,终于在五六里外的天明山找到了他。他决定逃婚,毅然离开黄土岭,从此过上飘泊流离的生活。他曾叹曰:“十年湖海,问旧囊,除却一肩风月„„”

张先生眷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少年时代他常常到天柱山和皖河岸边游玩。他以“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等具有“乡土风味”的名字自作雅号。在成名之作《啼笑因缘》序中他还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他的不少创作素材取材于故乡黄土地上的人和事,如他以故乡潜山、故居背后的天明寨以及天柱山神秘谷为题写下了《潜山血》、《天明寨》、《秘密谷》。他晚年行动不便,经常把保存多年的一套黄梅戏《天仙配》唱片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抒发乡情,可见他对故乡情深意笃。

第三篇天柱山余秋雨
《余秋雨作品目录》

1.余秋雨·笛声何处[余秋雨]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余秋雨]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4.中国之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余秋雨]5.余秋雨文集[余秋雨]6.可怜的正本[余秋雨]7.狼山脚下[余秋雨]8.文化苦旅[余秋雨]9.江南小镇[余秋雨]10.寂寞天柱山[余秋雨]11.苏东坡突围[余秋雨]12.信客[余秋雨]13.关于友情[余秋雨]14.长者[余秋雨]15.上海人[余秋雨]16.中年当家的滋味[余秋雨]17.风雨天一阁[余秋雨]18.青年人的阅读[余秋雨]19.霜冷长河[余秋雨]20.关于名誉[余秋雨]21.抱愧山西[余秋雨]22.洞庭一角[余秋雨]23.流放者的土地[余秋雨]24.莫高窟[余秋雨]

25.柳侯祠[余秋雨]26.千年庭院[余秋雨]27.十万进士[余秋雨]28.西湖梦[余秋雨]

29.乡关何处[余秋雨]30.遥远的绝响[余秋雨]31.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32.这里真安静[余秋雨]33.道士塔[余秋雨]34.酒公墓[余秋雨]35.庙宇[余秋雨]36.阳关雪

[余秋雨]37.夜航船[余秋雨]38.贵池傩[余秋雨]39.书海茫茫[余秋雨]40.小人[余秋雨]41.青云谱随想[余秋雨]42.余秋雨与批评者对话[余秋雨]

第四篇天柱山余秋雨
《余秋雨作品集》

1.余秋雨·笛声何处[余秋雨]

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余秋雨]

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余秋雨]

4.中国之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余秋雨]

5.余秋雨文集[余秋雨]

6.可怜的正本[余秋雨]

7.狼山脚下[余秋雨]

8.文化苦旅[余秋雨]

9.江南小镇[余秋雨]

10.寂寞天柱山[余秋雨]

11.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12.信客[余秋雨]

13.关于友情[余秋雨]

14.长者[余秋雨]

15.上海人[余秋雨]

16.中年当家的滋味[余秋雨]

17.风雨天一阁[余秋雨]

18.青年人的阅读[余秋雨]

19.霜冷长河[余秋雨]

20.关于名誉[余秋雨]天柱山余秋雨

21.抱愧山西[余秋雨]

22.洞庭一角[余秋雨]

23.流放者的土地[余秋雨]

24.莫高窟[余秋雨]

25.柳侯祠[余秋雨]

26.千年庭院[余秋雨]

27.十万进士[余秋雨]

28.西湖梦[余秋雨]

29.乡关何处[余秋雨]

30.遥远的绝响[余秋雨]

31.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

32.这里真安静[余秋雨]天柱山余秋雨

33.道士塔[余秋雨]

34.酒公墓[余秋雨]

35.庙宇[余秋雨]

36.阳关雪[余秋雨]

37.夜航船[余秋雨]

38.贵池傩[余秋雨]

39.书海茫茫[余秋雨]

40.小人[余秋雨]

41.青云谱随想[余秋雨]

42.余秋雨与批评者对话[余秋雨]

43.余秋雨、余杰之两余之争[余秋雨、余杰等]

第五篇天柱山余秋雨
《安徽天柱山》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天柱山旅游。我是xx旅行社导游,大家叫我x导好了,为我们开车的是xx旅游公司x师傅,请大家记住车牌号码。我和x师傅尽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祝大家在潜山期间开开心心!

(简述当日游程安排)天柱山余秋雨

我们旅游车行进在105国道。从县城进入天柱山的这一段称为天柱大道。大家请看前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建筑,这就是天柱山标志性大门。立柱上都雕刻着盘龙纹饰。门头上的“古南岳天柱山”几个大字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是朴老生前最后一幅墨宝。这座标志性建筑总投资近300万元,1999年竣工。

天柱山为什么又称古南岳呢?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五岳之封始于三皇伏羲之前的无怀氏,距今已五千余年,那时天柱山已被封为南岳,名列五岳第二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临天柱山,筑坛祭岳。同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这次南巡活动:“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到公元589年,隋文帝为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从此天柱山以“古南岳”之名传之后世。因被皇帝加封,在民间,天柱山又被称为万岁山,简称万山。

大家都知道安徽省简称“皖”,皖有怎样的来历呢?皖又有什么意思呢?“皖”在古书上与“睆”通用,是明亮而美好的意思。我们天柱山地区自古以来山青水秀好风光,这样美丽的地方,周天子封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名称叫“皖国”。治理皖国的是一位伯爵大夫,他施以仁政,很有政绩,后人为纪念他,尊称他为皖公,在天柱山建了皖公庙。天柱山也随之称为皖公山,又叫皖山,流经天柱山下的大河称为皖水,皖水注入长江的下一段叫做皖江。自周朝至今,“皖”的历史已有近3000年。安徽省以“皖”这样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又含有美好寓意的字眼作为省份简称。我们登上天柱山后,可以一睹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的“皖公神像”——他可是安徽的“老祖宗”哟!

我们潜山县名也来源于天柱山。因为天柱山主峰周围有40多座群峰环拱簇拥着,主峰潜伏隐藏着让人不得轻易相见,因此,天柱山又叫作“潜山”。潜山县隶属于安庆市,57万人口,面积1686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县境西北部是大别山余脉,多高山峻岭,幽壑深涧,自然环境险恶造就了自然风光绮丽。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米,雄伟峭拔如“擎天一柱”。天柱风光,雄奇灵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自然风光迤逦,人文景观丰富,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33平方公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2003年在最受网友推崇的“中华十大名山”评选活动中,天柱山名列“中华十大名山”第六位。县境内还有比天柱峰更高的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大别山第三高峰。山高水长、景美境幽是潜山县生态环境的写照。这里的水质和空气质量都是一流的,游客朋友们,到了潜山,就到了绿色植物库,进了天然大氧吧!

潜山无处不是风景,无处不是文化。这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名震世界,已被考证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也是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一年高考就有两道试题考到了潜山县历史文化——一是被称为“长诗之圣”的我国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大家都熟诵这首千古绝唱,但有着东方“罗米欧与朱丽叶”之誉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诞生地在潜山县却鲜为人知;另一道题是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遗址”,这个著名的遗址就在潜山县王河镇,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包含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代表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类型,被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大家试想一下,一张全国高考的试卷就有两道题的内容与潜山相关,这不能不让大家惊叹潜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影响之大。历代名人雅士、达官显贵钟情天柱山水,李白、白居易、王

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都曾游历天柱,饱览胜境,唱怀咏诵,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诗文和人文景观。天柱灵气也孕育了一代代的潜山人,自古这里人才辈出。东汉大魔术家、中国炼丹术创始人左慈,三国时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宋代宰相、文学家王珪„„在近现代,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有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还有当代的“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新秀韩再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地灵人杰吧!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柱山八大景区现已开发、开放六大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天柱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到天柱山的游客人数逐年递增,现年接待游客量约80万人次。天柱山已不再是余秋雨先生笔下《寂寞的天柱山》,旅游经济成为我们潜山县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第二篇三祖寺景区

导游内容:野人寨→三祖寺概述(佛道争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祖洞→摩围泉→观音殿→升谷文钱→立化塔→三高亭→宝公洞→觉寂塔→祖师殿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牛古洞→唐刻→王安石题刻→涪翁亭→石牛→秋兴崖→元刻车过旌驾桥,我们就进入了天柱山的南哨——三祖寺景区。

三祖寺景区是天柱山人文景点最集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个文化精品景区。我们将在这里感受到天柱山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帝王文化,观赏到具有历代书法艺术长廊之称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摩崖石刻群。

野人寨

汉武帝当年驾临天柱山拜岳,至今还留下许多与拜岳有关的地名和遗迹。这一片山体环抱的港湾,就是汉武帝的船队自长江溯潜河而上,在此舍舟登陆之地,称为谷口。皇家车撵凤驾穿过谷口的一座桥,后人称为旌驾桥。现在这座桥改建成公路桥,仍沿用旌驾桥之名。这一片港湾,已被河沙淤塞,现正在规划建设旌驾桥休闲渡假村。

前面就是野寨中学,是安徽省示范中学,创建于1943年。这所中学是为纪念国民党48军176师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原名“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野寨中学后身就是白鹿岗,汉武帝就在那里设坛祭岳,至今还可辨认祭坛遗址。祭岳台也是我县规划恢复中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这一带沿河布局的半边街叫野寨街。野寨是“野人寨”的简称。这样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怎么取名“野人寨”呢?这里有两个动人的传说:一说是很早以前,这一带常有野人出没,伤害人畜。当时的一位县令决心牺牲自己,解救民众。他带上好酒好菜,深入野人洞中,陪野人喝酒,命人用生铁水将洞口凝住,和野人同归于尽。其二,说是在南宋末年,本地土豪刘源率十万义兵在天柱山抗元。他自号“刘野人”,在谷口扎的第一寨命名“野人寨”。刘源抗元前后十八年,最后被内奸出卖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他,野人寨的名字延用至今。

三祖寺概述(佛道争山)

我们现在来到了三祖寺前的广场。举目望去,红墙黛瓦的寺院建筑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整个山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彩凤,觉寂塔就建在凤冠上,东西两侧逶迤的山岗呈环围合抱之势,恰如凤翼护卫着庄严佛地。常言道:“远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追溯三祖寺的历史,要向诸位介绍一下天柱山的宗教文化。天柱山灵绝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使之成为仙山宝地。《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因此,历代佛道两教都视天柱山为宝山,争相据为己有。在三祖凤形山,就有佛道争山斗法的故事。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都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这宝志和尚就是我们民间流传的济公活佛,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他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他说:“贫道以鹤止处为记。”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振翅飞向凤形山。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当他收起锡杖,卓土处立刻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从宝志和尚开山算起,三祖山谷寺到2005年已历时1500周年。

山门

三祖寺的建筑群,沿着凤形山的山势自下而上依次架造。从山门一直通向祖师殿,全都处在一道中轴线上。烧香礼佛,应从山门进入。三祖寺的山门,也叫三门殿。正门名“般若门”,即“智慧之门”;东边门名“解脱门”,意为摆脱烦恼业障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也称“自由之门”;西边门名“精进门”,意指在去染滤净的修行过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称“勤修之门”。门楣上,悬挂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乾元禅寺”匾额。

进了山门,大家看到殿堂两边,站立着5.5米高的“金刚力士”各一尊。佛教汉化后,这两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将的形象来塑造的。

穿过山门殿,步上“通天阶”。三祖寺因山势陡峭,一路上去,有360级台阶。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数一数,“通天阶”高差15米(60级)。

天王殿

迎面就是天王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以及韦驮塑像的殿堂,是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是纯砖无梁结构,尖顶六角,也称“六角无梁殿”。殿内两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掌管风调雨顺之职,是佛教的护法神。殿正中,供奉着弥勒的铜像,是按照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铜像,手持金刚杵,注视着每一个行人。他是守护释迦牟尼的神将。三祖寺的韦驮是金刚杵驻地的,表示不接待,凡游方僧到寺应斟酌而行。如果是韦驮合掌捧杵的,则表示接待,凡游方僧到寺皆蒙供养。天柱山余秋雨

出了天王殿,我们向东面看,大池内有一个大龟,名叫鼋鼍。它本是龙王的太子,善于负重,《西游记》里载唐僧四人过河的就是它。

大雄宝殿

现在我们来到大雄宝殿,这是一座歇山式殿宇,朱檐红墙,琉璃黄瓦。殿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书的“大雄宝殿”匾额。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殿、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谓佛有大力,能降四魔。这座大殿是在明清两代大雄宝殿旧址上新建的,朱柱红墙,琉璃黄瓦,飞檐翘角,气势巍峨。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高达5.5米,两旁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这三尊塑像计重11吨,为安徽省境内寺庙所罕见。释迦牟尼塑像前,是释迦太子像。大殿两厢,供置十八罗汉塑像。在印度是十六罗汉,在中国作十六罗汉传记的庆友为十七罗汉,翻译十六罗汉传记的陈玄奘为十八罗汉。他们有的怒目、有的微笑;有的降龙、有的伏虎。奇形怪状、栩栩如生。大殿后侧,东西分别供奉文殊骑狮、普贤坐象的塑像。文殊骑狮,表示智慧威猛;持剑,表示智慧锐利。普贤的白象为六牙,原为菩萨所化,表示威灵。他们的道场分别是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他们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中的二位,另两位菩萨是观世音和地藏,他们的道场分别在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释迦牟尼的塑像背后,是“海岛观音”大型立体浮雕,这是一幅浓缩中国佛教诸佛菩萨的全图。请看,正中是观音站在龙背上的塑像。她的背后,最上一层,是“三世佛”。这是以空间划分的,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间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他两大弟子迦叶、阿难;西天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边是药师佛两大弟子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中间一层,正中一尊是地藏菩萨和他的两大弟子道明和尚、闵长者,两边是观音的两大弟子善财童子和龙女。还有四大天王,海鬼夜叉,海中摆渡人等。他们普渡众生,脱离苦海。

现在我们来到法堂。按佛教规制,法堂应建在大雄宝殿的后面。三祖寺由于山势所阻,就把法堂建在禅堂的位置上。法堂是供僧人讲经说法和举行戒行的场所。法堂内,供奉着缅甸仰光妙明法师赠送的一尊高40厘米玉石释迦牟尼佛像。法堂四壁,悬挂着省内外,海内外许多名家书、画、联,供游人品赏。

三祖洞

现在我们来到了“三祖洞”。三祖洞内有一方石雕三祖画像。他身材板实,肩披袈裟,双手捻珠。他那宽阔饱满的前额,慈祥和蔼的双目、微微佝偻的身躯,表明他学识渊博,睿智非凡,且又饱经风霜,历尽艰难。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僧璨这位佛教发展史上的伟大人物。

僧璨,出生于公元510年,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一说徐州人。四十多岁时,他全身疮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谒二祖慧可,说:“弟子身缠风恙,求和尚为我忏罪。”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说,我来为你忏悔。”僧璨想了片刻:“我实在说不出我的罪过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过罪了。你最好要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僧璨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还不知何谓佛法。”慧可说:“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法,法佛本无二,僧宝也是这个道理。”僧璨彻悟,对慧可说:“今日始知人的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心中十分器重,当即为他剃发,连说:“是吾宝也!”取名僧璨。从此以后,僧璨的疮疾渐愈。两年后,慧可对僧璨说:“往昔菩提达摩自竺乾东来,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我,我今授受于你,你要好好护持,无令断绝。”慧可将衣法交僧璨后,又对僧璨说:“你受衣法后,宜处深山,不可行化,因有国难。”僧璨说:“师既已预知,愿师明示。”慧可说:“不是我能预知,而是达摩祖师的《般若多罗悬记》中的‘心中虽吉外头凶’这句偈语就要应验。我校算了一下年代,这场灾难正好应在你的身上。你要谨思前辈祖师的诲训,千万不要罹此世难。”果然几年以后,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遵从师嘱,只身南徙隐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往来于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县境)与皖公山之间,居住无常,隐姓埋名,行化山野,前后10余年,竟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才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传经布法,教化四众。他在隐居天柱山期间,常在这座崖下面壁,因此,这座崖被称为“达摩崖”。看,这块石上刻有“解缚”两个大字,这就是当年四祖道信求三祖僧璨给他“解缚”的地方。隋开皇十二年(592年),13岁的沙弥道信来山谷寺拜谒三祖僧璨,当时僧璨正在洞里参禅。道信说:“求大和尚为我解缚。”三祖问他:“谁缚你了?”道信回答:“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我已经给你解了缚。”道信闻言大悟。从此,在三祖身边侍奉九载。601年,三祖传衣法给道信,成为中国禅宗四祖。

中国佛教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入。达摩居嵩山少林,谓之祖师。神光在达摩洞前求师大法,断臂立雪,达摩传之衣法,取名慧可,为禅宗二祖。僧璨、道信是禅宗的三祖、四祖,四祖道场在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居黄梅东山,教众云集,史称“东山法门”。慧能来自广东,密受弘忍衣法南归,为禅宗六祖,开创“顿悟”宗风。从此,禅宗兴盛于世,遍布全国,远及海外。我们从禅宗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僧璨承上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传承禅宗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创新了禅宗“以心相传,不立文字”的规制,以其毕生心得终成

《信心铭》,奠定了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僧璨在这里开山建寺,传承衣法,著述《信心铭》,因此,三祖寺的地位和影响也非常显著。在我们皖西南这一带,天柱山、司空山、黄梅东山,构成了禅宗“金三角”地带。三祖寺是最具影响的禅宗圣地,受到历代帝王的封赐,是海内外信众的朝圣之地。

摩围泉

“解缚”石往西,有个“摩围泉”,北宋诗人黄庭坚寓居舒州时,最爱饮此泉水,于山谷处筑室读书。他不但亲笔为摩围泉勒石题名,而且还以“山谷道人”、“摩围老人”自号。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石牛古洞处建造了“涪翁亭”。

民间有一个关于摩围泉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三祖寺下居住着一对农家夫妇。他们祈祷三祖,将摩围泉变成了香醇可口的酒。由于酒味香醇,来喝酒的人特别多。几年一过,发了财。可那个女人还不满足,埋怨泉水只能变酒,不能出糟,他们没有酒糟喂猪。最后三祖又将摩围泉的酒水复变成了原来的泉水,并在摩围泉的石壁上留下了一首偈语: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

泉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观音殿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尊客堂,也叫客堂。客堂是接待僧众和宾客的地方,也是禅宗丛林寺院管理组织的四大堂口之一。在客堂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塑像。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一尊千手观音铜像,两边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的铜像。观音殿内可求签。据说三祖寺的签很灵,哪位不妨试一试。

我们现在经过“朝圣门”。“朝圣”就是上塔院朝觐三祖圣像。

升谷文钱

左边的这幅“山谷”碑刻是明代嘉靖初年安庆知府胡缵宗的题刻。这里有一长方形的小石宕,旁边刻有“升谷文钱”四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唐武宗灭佛时,那年冬天下大雪,有一个小沙弥饿倒在这雪窝里。他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身边的积雪融化了,石宕里盛满了白米,白米上还有一纹铜钱。他将米取回去食用了,刚好是一天的食粮。用铜钱买了香在三祖墓前供奉。以后天天如此,小沙弥靠了这升谷文钱度过了一个残冬。可他嫌这石宕小了,便偷偷地将石宕凿大,以为能得到更多的米和钱。第二天,小沙弥到石宕一看,石宕仍缩小到原来那么大。从此,这里不再出米和钱了。

这幅“香嵓”碑刻,是康熙末年安庆知府张楷的题刻,“嵓”是“岩”的异体字。这棵古松,叫立鹤松,看它苍劲挺拔,枝叶如盖,形如立鹤。据专家考证,这株古松树龄在500年以上。立鹤松还有一层意义,是说当年白鹤虽然没有得到凤形山,可三祖寺还是欢迎它常来做客,象征释道二家,和睦共处。

沿石级而上,左边是“解缚亭”,纪念三祖为四祖解缚而建。再上行跨路而建的“信心亭”是为纪念僧璨著述《信心铭》而建的。《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这是中国人著述的第一部禅宗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立化塔

路旁这座3米高的圆形砖塔叫立化塔。公元606年,僧璨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信众传经讲法时,合掌立化,这塔就是为纪念僧璨说法立化而建的。这座塔的建筑风格很别致,圆身尖顶,竹节底座,近似蒙古喇嘛塔,在汉地很少见,大概是元代所建。塔身外圆中空,内供佛像,供人凭吊。

三高亭

这座石亭,是明代潜怀两县的何氏后裔为纪念他们的先人何氏三兄弟而建的“三高亭”。何氏三兄弟名何求、何点、何胤,是南梁时潜山的隐士。他们授官不做,终身不仕,归隐天柱,著书讲学。凤形山是他们家的私宅。他们把凤形山献与宝志,供他建刹。后人为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