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

词典名字:

相国

词典发音:

xiàng guó

注音:

ㄒㄧㄤˋ ㄍㄨㄛˊ

成语繁体:

相國

词典解释

相国[ xiàng guó ]

⒈  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prime minister;

引证解释

⒈  古官名。 春秋 战国 时,除 楚国 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秦 及 汉 初,其位尊于丞相。后为宰相的尊称。

战国策·东周策》:“昭献 在 阳翟,周 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汉书·百官公卿表下》:“高帝 元年, 沛 相 萧何 为丞相。九年,丞相 何 迁为相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相国》:“亦 秦 置官, 始皇帝 立,尊 吕不韦 为相国。 汉 初 萧何 亦为之,今人以呼宰辅也。”
清 孙枝蔚 《西湖》诗:“相国能行乐居人自不平。”

网络百科

相国 (中国古代官职)

  • 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 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国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国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他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但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史记》中也记载了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高于汉丞相。此外,汉初的各个诸侯国也都同时设有相国和丞相职务,例如燕王臧荼的燕相国温疥和燕丞相昭涉掉尾。另外,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1个。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例如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这2人在同一时间为丞相。
  • 相国 (词语)

  • 相国,汉语拼音xiàng guó,是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 近音词、同音词
  • xiǎng guó享国
  • xiàng guǒ橡果
  • xiāng guó香国
  • xiǎng guó飨国
  • xiāng guó乡国
  • xiàng guó向国
  • xiāng guó香國
  • xiǎng guó饗國
  • xiāng guò相过
  • xiǎng guó享國
  • xiàng guǒ象果
  • xiāng guó鄉國
  • xiàng guó相国
  • xiàng guó嚮國
  • xiàng guó相國
  • xiāng guò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