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议论文
导航

初中议论文:机读卡中窥人议论文

2021-12

'

机读卡中窥人议论文

很惊愕地看着手上这张小纸片,我以前一直以为这种摩登答题卡唤作“机涂卡”,毕竟我们是通过在其上涂划来答题的嘛。刚刚被告知这张卡片被叫做“机读卡”,不仅仅有恍然

顿悟之感,更不禁生许多联想。

“机读卡”,“机读”,“机”——“读”。顾名思义,所谓“机读”,当然是通过机器来读取信息啦。由此可见,“读”,不仅仅是人这种智慧生物的独有能力,即使非生命如机器等,也可以有同样的能力。显然,以“读”为代表的对信息的摄取功能,包括记忆能力和简单处理,不是人所独有的。但人之为人,缘何呢?人有一颗奇特的大脑。

一般我们认为,整一套人类的思维系统,都不是遗传的,其实即使是遗传的思维也必定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人类的思考能力不是天赋的,那么,这种能力就是人类后天建立起来的。我们不会要求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孩说柠檬很酸,或者感到一丝不挂是羞耻的。但是,当他长大后,一看见柠檬就会禁不住分泌唾液,也绝不会光着屁股到处跑。根据经验主义者们的说法,我们的理性和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抽象于体验。也就是说,小孩是通过感官——味觉或其它——接受到到柠檬是酸的这个经验(他先有酸和柠檬的经验),才会对柠檬产生酸的观念。对一丝不挂的羞耻感也不会是吃了一个苹果而得到的,一定是外界的效果。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以“读”为代表的非独有的机械方式,获得了神奇的思维能力,这是进化开天辟地的奇迹。未来物质科学应该可以解开大脑的记忆之谜——也就可以弄清了人类的机械功能的工作原理,但那一群神秘的蛋白质如何凭借经验碰撞来升华出人类高贵的理性,或许永远无法用自己解释自己,虽然这是令人惊愕的事实。

哈姆雷特赞美人类:“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的确,人之所以为人,卓尔不凡,区别于其他造物的,就是因为高贵的理性。这是人类的伟大所在,也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来源。

所以,思想也自然是人类终端的能力,是人类最值得去努力发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从发现自己存在并可以思考开始,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这个世界。

客观世界只有一个,是属于所有存在的。然而对于智慧体来说,还存在一个世界,那就是所认知的客观世界之外的认知角度,泛一点就是人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心灵的上帝,它可以让人的思维冲出世界,在世界之外,接近上帝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我们都赞成认知的后验性,所以人以感官来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世界应是无限的。上帝是无限精神,而人类是有限精神,黑格尔推崇的,也正是认识自己的有限性,以思维来进入“绝对精神”。思索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在深度上让有限趋向与无限;另一边,科学家们从事的探索工作则是在广度上帮助有限趋向与无限,两者交叉而共生,是人类社会前行的两片羽翼,让人类思想的触角不断向世界的深处延伸。

作为我们,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接受,接受只是一种媒介。书橱一般的人物不过是一种记忆机器罢了。最近好像对记忆神童有一种格外的关注,这个会背百家姓啦,那个会背万年历啦,今后人类智商越来越高,出现个五岁会背百科全书也不是不可能,但又如何呢?百科全书的东西,巴掌大的存储器能放多少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问题,思想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崇。

我明显感到身边的同学并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太感性。比方说,他们喜欢漫画,喜欢歌星等等。我并不是说如何如何他们,只是觉得人的喜恶应有人的思想决定,不能被他人左右。人之所以浮躁、被动,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信仰(信仰不局限于宗教,而应是自己所坚持的思想)。这样是不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正如季羡林所说的,人类的社会之所以发展,总是有人能坐下冷板凳,赶热潮的人很多。

我的一位老师一直对法国人对哲学的热情和热衷于思辨的氛围赞不绝口。这样很好,这让我敬佩,这样的民族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长久的生命力。虽然我们的课程里接触不到哲学,日程也被排的满满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思考的理由。真正杀伤思考的是这个时代。物欲横流让我们对精神世界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我们清楚思考并不能带给我们显性的什么,并且思考的人会有特殊的倾向而每每与社会格格不入,反给自己招致斜视,于是我们为得到什么而疲于奔命,看似忙忙碌碌,一旦停下来就脊背发凉,不敢想自己究竟为何奔命,为何碌碌终生,却不知自己的价值观被功利扭曲。当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之后,社会的发展轴心也随之发生偏转。并且上一代人的偏斜会由我们继承和放大,这是令人悚然的。

浮躁的社会需要静下来思考。我们需要好奇的眼光,我们需要书。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看到一面墙就去想象它的背后,去看书籍,华美的文字里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我们接受得越多,眼界也越臻于完美,思想也越成熟。结合别人的,用它们来塑造自己,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每一件事物,大胆甚至狂妄地,展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这是我们所需要的。

学校应该教会我们质疑,应该推崇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需要理解力的知识才配让大脑记忆,需要死背知识记在便携的笔记上,没有区别。据说美国的数学研究生不会背九九乘法表,我六岁就被强逼着背出来了,但至今没有发现背出来的和查表的答案有什么不同。望着一堆生物概念和成语解释,要你只字不差背下来(哪怕你理解了概念或会在行文时蹦出这个成语),恐怖吗?因而“死灌”显得残忍而无趣。我们从小到大,学校生活无非做许多题目,过一场考试,然后重复,甚至到大学也没的解脱。三年题海,用各种脂粉美化着“背题型”的名目,只为一场考试,这样的人生目标太明确了吧。考完算数,肆意放松,哪里有学问者那种在无涯的只是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

“读书”是一种必要方式,但人类的开创性成就不会是套用知识得来的。我们的读书需要会意,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人的方式去处理外界的讯息。我们希望社会的鞭子能够松弛下来,多给人一份思考的时间,去想想自己,想想世界,不论人是何种社会定位,他都应该去寻找自己于世界的定位,并以此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以“读”为代表的机械方式是积累,是我们思索和发展的底蕴。但我们应该在机械能力之上,用理智来对待自己,寻求人的独特性。不管这么说,人都要先看清自己,之后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才算是以人的身份存在于世界上。